5G 技术凭借其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性,为水利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水库大坝监测场景中,部署在大坝各个关键部位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渗流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会实时采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大坝的位移变化、渗流情况、应力分布等关键信息,以往通过传统网络传输,可能会出现数据延迟、丢失等问题,影响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 5G 网络的应用,可实现这些数据毫秒级的传输速度,使监测中心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大坝的实时状态信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以其高精度定位能力,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斗系统能够为大坝监测点提供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精度,通过对大坝不同部位的位移监测点进行持续定位,可精确掌握大坝在各种工况下的位移变化情况。无论是因水位升降、地质活动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细微位移,北斗系统都能及时捕捉,并将数据准确传输至监测平台,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实战应用,守护江河安澜
“5G + 北斗" 技术在实际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广东某大型水库,基于 “5G + 北斗" 的监测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成功保障了水库的安全运行。2024 年汛期,该水库遭遇特大暴雨,水位急剧上涨。监测系统通过北斗定位模块实时监测到大坝部分区域出现微小位移变化,5G 网络迅速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监测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立即发出预警。管理人员接到预警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险情。
在另一中型水库,5G + 北斗智能巡检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人工巡检一次大坝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且存在巡检盲区和安全隐患。而智能巡检系统投入使用后,机器人每天定时对大坝进行巡检,不仅能够覆盖大坝的各个角落,还能对裂缝宽度、渗漏流量等数据进行精准测量。通过 5G 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大坝的运行状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有效保障了水库大坝的安全。
展望未来,共绘智慧水利蓝图
随着 “5G + 北斗"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水利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5G + 北斗" 技术有望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水利监测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水利工程全要素的实时感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预测水利工程的运行趋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智能识别和自主决策,真正实现水利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
同时,“5G + 北斗" 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拓展,从水库大坝监测逐步延伸到河道、灌区、水文站等水利工程的各个领域,为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在 2025 深圳水利监测展上,众多专家和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 “5G + 北斗" 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共同绘就智慧水利的美好蓝图,为守护江河安澜、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科技力量。